English

杨云院长在中共云南省委党刊撰文《“四个全面”:基本原理与实际结合的理论创新》

发布日期:2015年05月06日  作者:  来源:  点击:

杨云院长在中共云南省委党刊撰文

《“四个全面”:基本原理与实际结合的理论创新》

■杨 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中国实际、中国问题,提出并形成了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新的理论成果。

内涵丰富辩证统一的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体现和运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他同时强调,要推动全党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好认识国情,更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四个全面”正是在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把握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个理论精髓的基础上创造性提出的。

“四个全面”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理论主题贯彻始终。“四个全面”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完善的,三年来取得的新成就可为实证。习近平总书记以“四个全面”为最高概括,深刻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在思想路线、根本任务、发展道路、发展战略、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国际战略、领导力量、依靠力量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

“四个全面”不是几个观点的简单组合,而是由一系列内涵丰富、相互联系的思想体系构成的统一整体。在理论上,贯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各个领域;在方针、政策上,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部分,体现在改革发展、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理论系统。

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

“四个全面”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的。

思想基础一脉相承。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思想基础,是我们党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四个全面”立论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它以高度抽象概括的形式,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和党的建设等基本方面,最后落脚在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上,揭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自然历史过程与人民群众能动创造等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

理论品质一脉相承。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科学,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恩格斯曾反复强调,他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四个全面”作为当代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在于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的理论思考,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虽然马克思主义者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提出的思想观点针对着不同的实际问题,但都贯穿一个共同的理论品质,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创新发展。

基本原则一脉相承。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和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是进入共产主义的必需前提,这是马克思、恩格斯为未来社会确立的基本原则。“四个全面”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并为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供了遵循,注入了新的动力。

根本立场一脉相承。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宗旨立场。这一思想贯穿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始终。中国共产党是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谋福利的政党,从来都把关心群众切身利益,满足人民实际需要视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四个全面”立足中国基本国情,提出了经济建设新常态思想,抓住发展经济这个中心工作,着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集中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宗旨立场。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四个全面”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当代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伟大实践,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四个全面”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把握,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同其他三个“全面”的关系,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四个全面”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的运用和阐发;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运用和阐发;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的运用和阐发;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等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同时,“四个全面”还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同加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联系在一起,上升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这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四个全面”丰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实践,必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四个全面”,不断在治国理政方略上取得与时俱进的新创造、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上取得新飞跃。

(作者系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博士、教授)■

文章链接:http://magazine.yncpc.cn/html/2015-05/06/content_961872.htm?div=-1

http://magazine.yncpc.cn/html/2015-05/06/content_961903.htm?div=-1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