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8日上午9点,祥云县农民院士科技服务站申报的“祥云烟后豌豆育苗移栽关键技术应用及示范”项目迎来答辩阶段。驻站专家李洪坤、丁玉梅研究员,以及祥云县科协主席杨云生与站长任兆昌,一同前往大理白族自治州科学技术局参加此次答辩。该项目此前已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此次答辩旨在更全面地展示项目的可行性与创新性。

祥云县的烤烟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0万亩左右,乃是县域近十亿级的支柱产业。其成熟的生产、服务与经营体系,有力地引领着全县现代农业的发展。近年来,烤烟套种秋豌豆的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烟后豌豆的播种面积逐年递增,现已达到6万亩,产值可达5亿元,受益范围广泛,成为“烤烟+N”产业模式中颇具特色的烟菜协同发展典范。然而,随着烟后豌豆复种指数的提高,连作障碍日益加重,白粉病和根腐病等危害频繁发生。农户在栽种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致使土壤盐渍化加剧、土传病害增多、土壤微生物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肥力下降等问题层出不穷,秋豌豆产量逐年下滑,甚至出现绝产绝收的状况,2023年烟后豌豆产业已呈现萎缩迹象。
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祥云县农民院士科技服务站驻站专家丁玉梅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通过研发烟后豌豆工厂化育苗新技术、秋豌豆病害快速检测技术、绿色防控及绿色施肥技术等,有针对性地进行病虫害防控,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进而提高产量和质量,扎实推动祥云秋豌豆产业朝着绿色、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该项目依托于云南农业大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烟后豌豆工厂化育苗技术研发以及病害绿色防控及绿色施肥技术。通过确定豌豆最适育苗基质及配比、播种期、播种量、苗期长短,并进行无病种苗的质量检测,以研发烟后秋豌豆育苗移栽技术。同时,应用病害高效防控微生物菌剂、防虫黄蓝板,以及高肥效复合微生物肥料、微量元素肥、叶面肥黄腐酸钾等,实现绿色防控和施肥。
技术关键在于通过基质筛选及育苗设施中温、光、水、肥等的精准调控,获取适龄壮苗,并与科研院校合作进行苗期病害快速检测和预警监测,确保种苗健康。项目创新点包括烟后秋豌豆产业的协同发展与协同增收模式,以及育苗技术在防控苗期根腐病、避开苗期雨季、壮苗促生根生长、提早上市等方面的优势。
项目实施地点选定为祥云县下庄镇沐滂村委会,将在烤烟田开展豌豆育苗移栽技术试验,计划建成试验示范基地100亩,其中育苗移栽面积50亩,直播对照面积50亩。主要技术指标涵盖形成研究报告、制定相关技术规程、研发绿色栽培或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主要经济指标为示范基地新增销售额3万-5万元。
项目风险主要包括自然资源风险、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应对策略为向试验示范参与群众详细阐明风险,选择组织能力强的村委会以及科技意识强、参与积极性高的群众承担项目,并积极与种植业保险部门联系,增强抗风险能力。
项目试验设计分为对照和处理两部分,对照为同期直播面积50亩,依照当地常规管理;处理为育苗移栽面积50亩,也按当地常规管理。试验品种为秋豌豆(长寿仁),移栽时间为8月15日,移栽密度为用苗量5000穴/亩,3株/穴。移栽前需进行整地,移栽时将健康种苗移栽至烤烟田,并浇足定根水。中耕管理时要强化排水和病虫害防治,青荚采收测产时要及时持续分批采收并记录产量。
项目经费总投资12万元,申请州科技专项资金12.00万元。
进度安排为:2024年3-4月完成试验示范方案编制报审以及示范点、示范户的筛选落实工作,并召开启动会;5月上旬完成试验示范区域烤烟移栽工作;7-8月进行除草整地、育苗、移栽;9-12月进行中耕管理、观察记录、参数测定;2025年1-3月进行项目结题总结。
项目实施将采取多项举措,包括加强领导、科学实施、协同推进、严格监督财务管理、抓实管理、重视宣传、及时总结并扩大推广、依托院校落实技术等。
该项目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在经济效益方面,可实现亩产量、产值较对照增产10%以上,亩净利润增长8%-10%;在社会效益方面,能够提升全县鲜秋豌豆的品质,辐射带动群众实施豌豆育苗移栽;在生态效益方面,育苗移栽可阻断苗期根腐病的发生,减轻土壤有害微生物的繁殖,改善土壤微生物环境,实现化肥、农药减量,推进祥云秋豌豆产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试验示范。在此次答辩中,该项目获得了专家的高度好评。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茅欣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