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3日,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第十六期科技史读书会在东校区学生“一站式”交流空间路演厅圆满落幕。本次读书活动以“农业灾害史”为主题,特邀广西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薛辉博士进行线上学术分享,深入探讨卜风贤教授著作《农业灾荒论》的学术价值,聚焦灾害治理的历史经验与当代启示,为传统史学注入数字人文的时代活力。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科技史硕士生及各专业本科生共30余人参与,共同参与一场跨时空的学术对话。

薛辉副研究员现任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西社会科学院研究基地办公室副主任,主要从事中国边疆治理史、环境史、灾害史、广西“三交”历史与现实、地方文献整理研究。讲座中,他首先为大家介绍了《农业灾害史》这本专著。卜风贤教授的《农业灾荒论》以非章节体的自由架构,融合“内史”与“外史”研究方法,系统构建了中国农业灾害史的理论框架。书中提出的“减灾农业”理念,从周秦至民国的灾害时空分布中提炼出农业生态系统的适应性智慧,并首次将灾害史料的量化分析与传统文献考据相结合,为后续灾害史研究提供了方法论范本。
中国灾害史研究盛于20世纪30年代,邓拓的《中国救荒史》首次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系统梳理历代荒政制度。新中国成立后,竺可桢等学者将自然科学方法引入灾害研究,推动历史气候与灾害量化分析的初步探索。改革开放后,以李文海先生为首的“近代中国灾荒研究课题组”带动历史学在灾害研究史研究中的应用获得了长足发展,推动灾害史研究从自然科学主导转向人文社科深度介入。薛辉总结,中国灾害治理在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逐渐发生了近代化转变。但对灾害史视野“治理”内涵的理论解读还不够深入、对中国近代“灾害治理”的知识整理还处于起步阶段,导致灾害史研究窄化倾向,仍制约国内灾害治理史的研究。

活动现场,科技史硕士生王嘉浩、鲁敏等同学围绕《农业灾荒论》的核心观点及内容展开探讨。他们从“现代灾害的治理与防治”“天人合一思想对救灾政策的启发与制约”等角度切入,还就“数字史学赋能灾害文献的量化分析”与薛辉副研究员展开互动,对相关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学术氛围热烈。
活动尾声,指导教师曹茂对本次读书会进行总结。她强调,《农业灾荒论》不仅是一部灾害编年史,更是一部“文明生存指南”——书中对农业生态系统与灾害关系的剖析,揭示了传统社会“以农御灾”的深层智慧,为当代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历史镜鉴。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今天,挖掘中国传统灾害治理的知识遗产,既是学术责任,亦是时代使命。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黄心怡 高文茹 刘家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