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思政课:祥云大地上写就青春答卷——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实践小分队调研综述
近日,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实践小分队赴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开展了为期六天的实践调研。队员们以“理论不是书斋里的装饰,而是改变世界的武器”为信念,在红色遗址、历史古迹与田间地头中,完成了一堂生动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课。
在红色足迹中感悟信仰力量
踏入王德三烈士故居,展柜中发黄的手稿与墙上的誓言,无声讲述着早期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真理种子播撒在云岭大地的往事。这位北大出身的革命者选择回到家乡,用生命践行“理论必须掌握群众”的真理,引发队员们深刻思考:当代青年如何传承这种精神?答案或许正藏于王德三深入农村开展调查的经历中——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踩泥土。队员们深感,作为农大学子,更应“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

在历史变迁中读懂发展规律
走在云南驿的青石板路上,从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到抗战时期的“驼峰航线”枢纽,再到今天的乡村振兴示范点,其变迁恰如一部生动的唯物史观教材。“历史从不说话,但它见证了一切。”站在古驿道上,队员们理解了何为“历史辩证法”——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云南驿的兴衰表明,保护历史不是固步自封,而是要在创新中传承,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基本观点。

在田间地头中验证实践真知
调研期间,队员们驻扎于农民院士科技服务站,与乡亲们同吃同劳动。亲手移栽院士团队培育的新品种玉米苗,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变得真切可感。服务站里,博士们挽着裤腿与农民讨论技术的场景,完美诠释了“精英智力”与“民间智慧”的结合。参与合作社电商直播时,队员们亲眼见证理论知识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成就感,是任何课堂讲授都无法替代的。

综述结语
此次调研不仅是资料的收集,更是思维方式的转变。队员们深刻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最终要落实到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行动中。从红色基因的传承,到历史文化的活化,再到科技兴农的实践,祥云的每一天都在诠释“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是一句空话,而是需要用双脚丈量、用双手实践的现实路径。带着这份收获,队员们将继续在理论学习的道路上坚定前行,让青春汗水洒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作者:2025级马克思主义理论 岳咨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