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0日上午,科技史读书会第十九期在云南农业大学明理楼B区一楼研究生教室顺利举行。本期活动以“少数民族科技史”为主题,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易华研究员进行线上讲座。读书会指导教师兼主持人曹茂教授、云南农业大学银龄教授李建军老师,以及2024级、2025级科技史研究生21人线下参与,另有2025级党史党建、马原理研究生50人及马理论本科生40人通过“到梦空间”线上参加。

易华研究员首先介绍了他三十年前的著作《中国少数民族科技》的主要内容,然后从萨顿、李约瑟与万辅彬等学者的研究脉络切入,提出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形成与发展的根本动力。易老师对“青铜之路”的东传路径进行了详细的阐释。他指出:根据考古发掘和研究表明,大约从夏代开始出现了一系列新文化因素。从青铜时代的世界体系出发,才能完整透视夏商周三代科技史。

在交流环节,同学们围绕青铜技术传播的具体路径、羌人在畜牧业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踊跃提问,易华研究员结合考古发现与文献资料给予了详尽解答。
本次讲座通过全球史的宏阔视野,将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置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下考察,为师生理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全新视角,深化了对民族科技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中重要价值的认识。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 胡怡婷、黄心怡、万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