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人文科技小院
“大思政课”实践基地暨“科技报国精神教育基地”
一、基地简介
2021 年 3 月 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观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同时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2022 年,聚焦洱海保护和流域高质量发展,云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大理州政府三方联合成立了“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2023 年 5 月 21 日,由云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大理州人民政府三方共建的“洱海人文科技小院”在大理古生村正式揭牌,洱海人文科技小院秉承“展乡村人文之翼,助科技创新征途”的理念,立足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结合洱海保护实际,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同学们的回信精神,建设生态文明研学基地,打造大思政课程,聚焦农业产业转型政策研究、农民生计能力提升、洱海流域传统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乡村治理能力提升,更好的助力洱海保护、乡村振兴等工作。一年多以来,包括我校在内的全国多家高校师生多学科人才汇聚在大理湾桥镇古生村,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围绕洱海保护和洱海流域高质量发展,以科技人才助力洱海流域乡村振兴,在苍山脚下、洱海之畔开展了“解民生、治学问”的生动实践,为我校用好社会大课堂、建设“大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鲜活的素材。为“善用”洱海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社会“大课堂”、
洱海流域绿色发展研究院和洱海人文科技小院、乡愁小院、烟草科技小院等“大平台”、以张福锁院士为代表奋斗在乡村振兴田野的科技工作者群体的“大师资”,云南农业大学“科技报国精神教育基地”和“大思政课”实践基地在此落地挂牌。
二、拟开展的主要工作
1、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利用洱海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和大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实践探索的生动素材,打造我校甚至云南省高校(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实践研修基地。组织思政课教师利用假期到基地,就相关的主题开展社会调查和相关研究,为思政课教育教学积累生动案例。拟基于洱海流域转型发展、科研人才助力洱海领域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的实践,聚焦“科技创新驱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机制”、“绿色农业发展中多元主体协调与激励机制”、“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文化变迁”、“边疆民族地区乡村养老体系的构建”、边疆民族地区文化资源保护与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等主题,集中团队力量开展研究和课题申报。
2、专业和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在此开展社会调查、理论宣讲、劳动教育等社会实践活动,建立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之间的桥梁,增进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投身新时代乡村振兴实践的使命感、责任感。
3、组建宣讲团,组织宣传推广。组建师生田野宣讲团,以创新理论、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为核心,将宣讲工作推广至基层,做好知识普及和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讲好科学家的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使科学家的事迹与科学家精神深入人心。
4、开设讲习所,开展科普及培训服务。在科技小院内设立农民讲习所,加强与当地宣传部门的协作,根据农民群众对文化、科技知识的需求,邀请各领域专家学者,定期进行科学普及、技术培训、理论讲解等方面的培训服务。在农业生产的重要时间节点、传统节日、国家法定节假日等时间段,开展文化推广性质的群众活动,这里乡村文化振兴。
三、团队组建
基地由邹粉仙牵头负责。
面向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征集团队成员,欢迎对前述拟聚焦的主题感兴趣的教师加入团队,开展相关的调查、研究。团队成员需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基地的社会调查和项目研
究中;能指导学生依托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每年能有相关的成果产出。